ATX12V ATX(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)主板规格由Intel(英特尔)公司在1995年制定。这是多年来第一次计算机机箱与主板设计的重大改变。ATX取代了AT主板规格,成为较新计算机系统默认的主板规格,解决了以往AT规格中,令计算机组装人士烦恼的问题。
ATX12V的电源为针对ATX主板及外设所开发,ATX的电源,并不直接连到计算机的电源开关,因此计算机可以通过软件关机。不过,大多数的ATX电源,背面具有一个手动开关,容许用户将计算机电源完全关闭。当这个开关打开的时候,就算表面上计算机已经「关机」,电力仍然会进入计算机各部件。这种「软件关机」或「待命」的特征,可以用于遥控开机,但一般而言,计算机仍然是通过前面的开关来开机。
ATX电源连到主板的插头,比起AT也有所变更。旧式的AT电源,使用两个形状相似的插头连到主板,容易接错造成主板因为短路而受到永久损坏。ATX则使用一个具方向性的插头,反方向时不能插入主板,免除损坏主板的风险。另外,ATX也提供一个3.3V的电源,主板因此无须再使用其他的电源来「间接降压」取得3.3V电源。
其后Pentium 4出现,标准的20针ATX电源接脚开始无法提供处理器需要的较大电量,因此,新的ATX规格再加上了一个4针的12伏特电源接头,这个设计也用于AMD(超威)的Athlon XP与Athlon 64处理器。到了2000年,显卡的电量需求大幅上升,一些高阶显卡的电量需求,更超越了AGP与PCI Express的供电能力,因此高阶显卡也开始备有与硬盘机电源类似的接头,以取得额外的电力。2004年以后生产的PCI Express显卡,更开始使用一个标准的6针或8针接头,从电源直接取电。
ATX12V V2.3
ATX12V V2.3版电源规范为Intel在2007年3月所推出,此版本与V2.2版相比主要的区别为下: 降低CPU的功耗(12V2),但提高显卡等接口设备(12V1)的功率。 降低直流电压的最低输出电流。 效率与功率因数必须符合80 PLUS规范。 具体定义180W, 220W, 270W三的较低功率输出的输出指标。(单组12V输出) 规范主流数字家电与办公系统的具体系统配置。
以300W为例比较:
规范 |
ATX 12V V2.3 |
ATX12V V2.2 |
电流值 |
最小电流(A) |
最大电流(A) |
尖峰电流(A) |
最小电流(A) |
最大电流(A) |
尖峰电流(A) |
+12V1 |
0.1 |
11.0 |
13.0 |
1.0 |
8.0 |
9.0 |
+12V2 |
0.5 |
8.0 |
13.0 |
1.0 |
13.0 |
16.5 |
+5V |
0.2 |
15.0 |
|
0.3 |
12.0 |
|
+3.3V |
0.1 |
21.0 |
|
0.5 |
18.0 |
|
-12V |
0 |
0.3 |
|
0 |
0.3 |
|
+5Vsb |
0 |
2.5 |
3.5 |
0 |
2.5 |
3.5 |
相关信息
ATX12V V2.3 Power Supply Design Guide (1.49MB, PDF)
ATX12V V2.2 Power Supply Design Guide (310KB, PDF)
|